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人文菏泽  > 正文

魏牌坊:因清代石坊而闻名的古村落

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2-06-09 10:58

存放在魏氏祠堂的牌坊部件
牌坊上雕刻的凤凰和祥云图案

牌坊的正面

魏牌坊村是单县李田楼镇的一个村落,因有一座节孝坊而名扬甚远。

明洪武年间,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李田楼镇赵都寺村东3公里处,称谓魏家庄。明景泰四年(1453年)迁至赵都寺村西2公里处,改称魏三庙。因建有后堂楼,又改名魏后楼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因立魏氏节孝牌坊,遂改谓魏牌坊。几易其名,皆因历史人文关联,不变的是姓氏文化的自信与民族情感的坚守。

现遗存于魏牌坊村魏氏祠堂前的牌坊,与坐落在单县老城区牌坊街的百寿坊、百狮坊齐名并价,堪称我国民间历史文化艺术瑰宝。其高超的建筑技能和不朽的艺术价值,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、创造和力量。

《魏氏宗谱》记载,魏氏九世祖将魏后楼村改名为魏楼村,其楼房后经十世祖扩建成为规模较大的楼院;十一世祖魏启佐统领家室、兴业有方,妻子杨氏善良温存、通情达理。夫唱妇随,举案齐眉,赓续扩建了前后楼院、花园、膳房等,前院还专设了待客厅,魏氏功业达到鼎盛时期。魏启佐中年病故,杨氏继承家业、恪守祖训、勤劳持家、养老抚幼、周济亲邻,有口皆碑,堪称懿范。

魏氏家族传说,有一年,朝中官员刘岩途经魏楼村借宿三日,杨氏盛情款待,饯行时赠送盘费,刘岩颇为感动。后来,杨氏病逝,其孙子魏廷诚、魏廷敬、魏廷恕决定为祖母修建节孝牌坊,克嗣徽音,流芳千古。于是,三兄弟进京寻到刘岩表达夙愿,经其禀奏朝廷,康熙皇帝准奏,由单县县衙修建节孝牌坊,旨在“敕褒节孝”,意为“奉朝廷谕旨旌表节孝美德”。1721年牌坊落成,比单县现存的著名百寿坊、百狮坊分别早44年、57年。由此,魏楼村更名为魏牌坊村,并延续至今。

魏牌坊村不仅有节孝牌坊,还有马家官井、老码头等历史文化遗迹。清朝至民国年间,在单县一带,马家官井很有名气,井深约20米,井水清澈甘甜。据马姓老人回忆,20世纪60年代之前,村中百姓皆饮用此井水,井口圆形,设置石板,即便大旱大涝,井水不浊不竭。

传说,马家官井建于清初,井口砌石是马氏先祖用独轮车自外地推回。井靠漕运商道,车队马帮人流夙夜络绎不绝,劳顿人马会在此停歇饮水。久而久之,提水井绳将井口砌石磨出13道沟槽。由此,“十三道沟”之说,随着商贾马帮传扬四方,誉满九州。

自21世纪初,随着农家手拉井及自来水的普及,失去供给作用的官井逐渐被时代遗忘,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,而“十三道沟”井口石板去向不明,难觅踪迹。

老码头遗址位于古桑家河道,清朝时因黄河泛滥被泥沙淤平。据记载,桑家河(现名惠河)为清代光绪年间开挖,是连接古运河的漕运黄金水道,与相距20公里的林台古镇(今单县曹庄乡所在)码头不相伯仲。20世纪50年代初,桑姓人家曾掘出掩埋地下的房屋基石,后又深挖出船舶及桅杆等。六十年代,村里组织群众从老码头遗址挖掘收集了大量石头及石器,修建了桥梁和校舍。几年前,该小学教室拆除,当年从老码头获取的石磙、石板复见天日,依然残留着沧桑岁月的痕迹。

如今,魏牌坊为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,是单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文化景观,所在的魏牌坊村获评“全县文明达标村”。

通讯员 刘厚珉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